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 > 正文

教师

滨海农业学院周鸿凯教授

时间:2020-11-26 15:10:59  作者:教师发展中心  点击: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周鸿凯:盐碱地里蹚出脱贫致富路

 

广东省湛江市有一个村庄,叫遂溪县建新镇卜巢村,它依山傍水,村前的海湾宛如玉带缠腰,流入东南方向的通明海。一望无际的稻田在微风吹动下轻轻摇曳,成群结队的白鹭在海红米田上蹁跹起舞,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是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研发团队带来的海水稻,打破了村庄传统农业模式的困境,为卜巢村播下了希望,让这片曾经贫瘠的盐碱地如今开遍片片稻花。

挖掘特色 助推三产融合

卜巢村位于通明河的海河潮汐带,这里生长着一种古老的植物,称为长毛谷海红米,具有耐盐、抗病虫的特性,其稻米富含硒、锌、花青素等多种营养,享有药米之称。当地长期以来,从未考虑怎样去挖掘海河潮汐区域的特色,而是盲目跟风种植,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化经营,导致村庄陷入种植效益差、土地丢荒、村民收入窘迫的困境。

2016年,广东海洋大学周鸿凯教授来到了这个海边村落,看到卜巢村多处丢荒的土地,他深感心痛,挖掘村庄特色作物,打造一村一品带动村民致富成为周鸿凯坚定不移的目标。在调研中,他发现当地的区域气候、土壤、水文等资源条件完全适合海水稻生长、发育和结实,是建设海水稻优质高效种养模式及其原生境种质资源保护园的理想地点。

周鸿凯调研水稻生长情况周鸿凯调研水稻生长情况

要利用村庄特色,来带动村民致富增收。针对卜巢村面临的困境,周鸿凯和他的团队对症下药,找到当地遂溪县一统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开平,承包盐渍农田300亩,团队则每年为其提供3000斤免费海红香稻种子,并以每斤干谷2.2元的价格保底回收村民种植的稻谷。

海红香稻是海水稻新品种,然而村民长期种植的是传统作物,如何让他们快速掌握特色水稻——海红香稻的种植技术?为解决农户的技术难题,周鸿凯团队制订了地方标准《海红香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的技术标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并组织技术培训。

每次培训农户都十分认真和热情,纷纷找我们对种植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周鸿凯说,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农户们对技术的渴望和需求,让他更加肯定了这一工作的意义。近两年来,周鸿凯团队专门培训建新镇的农户500余人次,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海红香稻3000多亩,卜巢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不到8000元,增长至13000元。

64岁的林周生是卜巢村的贫困户,近年来,他种植的5亩田入股了合作社,如今每年不仅可分红6000多元,家庭成员还可到基地参加劳动,每天工资100-l50元。自从种起了海红香稻,现在每年收入增加1万多!林周生开心地说。

周鸿凯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周鸿凯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周鸿凯推广海水稻新技术、新品种

周鸿凯推广海水稻新技术、新品种

 “科技扶贫,解决产品市场化很重要,要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做起来回报第一产业周鸿凯认为,好的科技成果要让市场说话,打开市场,才能真正解决乡村发展问题,带来长久持续性的发展。为此,以海红香稻为载体,他们创建了品牌产业模式,构建了三统一,打造了卜巢一品,创建了海河潮汐带的海红香米及系列产品、田园旅游、海水稻原生境生态农庄品牌,助推了 三产融合发展。

不忘初心 用技术反哺社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是一件苦事、难事,在探索的路上,必须耐得住寂寞和孤独,还要经得起清贫与艰苦的考验。怀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周鸿凯在漫长的耐盐水稻育种的路上刻苦攻关,勇于探索。

1999年加入方良俊教授的耐盐水稻研究团队后,周鸿凯从收集、筛选、鉴定海水稻种质资源,到杂交育种与分子辅助选育,创制和培育了一系列的海水稻(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海红香稻。他总是全力以赴,专心钻研,精于求精。2015年,从方良俊教授手中接过接力棒后,团队在加强海水稻基础研究、新品种培育的同时,致力于海红香稻的产业化发展,让科技成果造福社会,而推动海水稻现代农业的发展。

2015年,为推广种植海红香稻为先锋作物来改良盐渍农田,探索订单种植模式,700多亩盐碱地上种植了海红香稻。丰收的喜悦映在种植户的脸上——昔日丢荒的盐渍农田种出亩产达300kg以上优质的稻谷。然而,由于下订单收购稻谷的合作者毁约,致使元旦前收割的稻谷大部分都积压,如果不能及时支付稻谷款,将影响农户的收入,并将打击种植海红香稻的信心。那是农户辛辛苦苦挣来过节的血汗钱啊。想到这些,周鸿凯自掏腰包,及时支付农户20多万元,以解燃眉之急。初次探索的挫折,更坚定了周鸿凯推行成果转化,构建品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信念。

201712月,团队与广东大参林医药销售集团等企业合作转化海红香稻,开发系列产品,创建“海大红”品牌,实行“高校+公司+农户+订单农业+互联网产业模式,建立海红香稻科技示范基地2535亩,实现亩产300kg以上,每亩种植效益500元,科技培训3000多人次,技术辐射10万亩以上。近三年在粤桂盐渍农田累计推广种植海红香稻36255亩,实现种植产值为4568.13万元,效益1812.75万元。吸纳15户贫困户入股种植示范基地,共享成果效益,构建产业扶贫新模式,带动沿海部分农民脱贫致富,推动水稻产业转型升级与功能农业的构建,领跑海水稻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发展。

通过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我找到了自己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真正把科研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周鸿凯坦言,作为一名农村科技特派员、一名高校教师,有能力、有技术、有机会,有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的大力支持,反哺社会、助力乡村振兴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走进农村,不仅是为了成果推广,更重要的是了解社会需要,真正把自己学到的十八般武艺用于回馈社会。

周鸿凯教授与专家一起调研雷州盐灶仔村盐渍地所种植海红香稻的生长状况

周鸿凯指导学生和农户进行田间调查

我是地地道道雷州海边出生的农民儿子,看到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我由衷地感到开心和自豪。周鸿凯笑着说。作为一名有着24年党龄的老党员,周鸿凯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科技服务社会,用技术助力乡村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他牢记党员服务群众的使命,坚持活跃在基层一线,践行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宗旨,让科技的果实实打实落到农民的田间地头。

20多年来,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研究团队,用科技为盐碱地带来了稻花香,用产业为乡亲脱贫致富,用品牌为海水稻实现可持续发展。周鸿凯和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本色,论文写在盐碱地上,将精力和时间奉献给了盐碱地,奉献给了“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